入選【2021第23屆賽爾維亞IMAF國際複合媒體行為藝術節―封鎖之聲】

台灣行為藝術家不缺席!行為影片再度入選第23屆賽爾維亞IMAF國際複合媒體行為藝術節。

疫情嚴峻之下影響了藝術呈現方式,即使強調”現場”的行爲藝術之國際行為藝術節都被迫採取以錄像或線上即時視訊方式呈現,「行為影片」與線上即時行為演出成為當今行為藝術家必須熟悉的形式。 自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許多國際間的行為藝術交流改為「線上即時直播演出」或是「行為影片」的形式。相較疫情一開始在全球肆虐,當時台灣疫情相對平穩,絕大部分的台灣行為藝術家並未真正參與這項改變,直至今年六月台灣疫情驟變,才讓大多數台灣行為藝術家開始思考線上或影片呈現的可能。而行為藝術家劉寅生洞察先機早一步在2020年疫情一開始,就積極參與這項全球的改變。

賽爾維亞國際複合媒體行為藝術節 (International Multimedia Art Festival簡稱IMAF) 由現年65歲的內納德·博格丹維奇 (Nenad Bogdanvic) 所創立,2020年因疫情緣故,首度改以「行為影片」徵件,線上播出的形式,台灣行為藝術家劉寅生也入選其中。行為藝術家劉寅生於2016年就曾受邀參加第18屆的「現場IMAF國際複合媒體藝術節」,如今也還是唯一受邀此藝術節的台灣行為藝術家。今年第23屆IMAF國際複合媒體行為藝術節,「行為影片」擴大徵件,主題為“The voice of the locked”封鎖之聲,徵件消息於年初發出,八十三位來自36個國家的藝術家參選徵件,共選出67個影片。同時,本屆行為藝術節規定參選行為影片內容必須是全球首演,亦即必須是全新的作品。台灣行為藝術家劉寅生連續兩年入選,今年以「天體/身體詩 VI——測量晨曦、丈量黃昏」行為影片入選。「天體/身體詩 VI——測量晨曦、丈量黃昏」—這是一系列有關身體與天體的作品,在網路時代,我們漸漸遺忘身體。身體其實與很多事物都有連結,這一個系列作品,是藝術家挖掘自己身體,像是考古學一般,一層一層的揭露其純粹的本質。不特別以觀念為主,更多的是以一種藝術家身體、生命直覺經驗出發,容許偶發與不確定性,詩意的調性。年初完成的影片,二段式影像拿穿越台灣東部與西部海邊,且分別在日出與日落時刻拍攝,擴展了行為現場無法滿足的場景需求,以藝術家的身體與壯闊的大自然、天文現象,完成一部具有詩意的行為影片。

目前國際間最為人知曉的行為藝術家,人稱「行為藝術教母」的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 出生於南斯拉夫貝爾格勒,礙於政治環境因素於1975年就前往荷蘭發展,當時南斯拉夫的共黨極權,給足了她創作養分。1988年第一屆IMAF國際行為藝術節,塞爾維亞 (Serbia) 當時還是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其對抗社會體制與邊緣的性格不言而喻。塞爾維亞 2021年IMAF藝術節也會在奧扎齊(Odžaci)的MAS 畫廊與諾維薩德市(Novi Sad)的SULUV畫廊有文件與當地行為藝術家的作品展出,創辦人內納德·博格丹維奇(Nenad Bogdanvic) 的國際聲譽讓這個在塞爾維亞極少數的藝術節種類裡獲得肯定(今年獲得國家與地方文化單位的贊助),藝術節的國際聲量也讓今年影片徵件數量創下新高。

幸也不幸,對照台灣政府與全民在2020年極力抵檔疫情的成果,我們甚至還有機會舉辦“現場”的行為藝術節(第五屆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迷走和諧)。然而,除非是居住在台灣的外國藝術家,沒有任何其他國際藝術家能親自到場(皆改以影片的形式參展)。在這樣的落差之下,行為藝術家劉寅生則選擇參與國際間的線上行為演出,積極與國際行為藝術家交流,他參與印度藝術家沙德魯·索萬 (Satadru Sovan) 所策劃的各種線上現場,大多為透過網路連線的即時演出。劉寅生也思考了行為藝術在影片的形式該如何為「行為」的形式問題,持續在自己的影像頻道與社群發表之外,也邀請與兩名台灣藝術家陳怡儒、徐敏思成立了「愛為派——南方行動藝術季會」,每季以「行為影片」的形式發表作品。劉寅生表示,危機即是轉機,當你能夠成熟的駕馭影片形式,行為作品也可以在困難的疫情中即時與國際交流。

賽爾維亞國際複合媒體行為藝術節 (International Multimedia Art Festival簡稱IMAF)

官網https://imaf-festival.weebly.com/

IMAF 2021 ONLINE EVENT

第23屆IMAF國際複合媒體行為藝術節“The voice of the locked” 封鎖之聲線上行為影片與演出宣傳影片